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似乎找到了解决拖延症的办法



夜读·开卷有益

奥利弗·伯克曼曾是一名“生产力极客”,专注于讨论效率、生产力与生活的关系,其专栏文章受无数忠实读者追捧。他花了数年时间试图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然后——


他变得更加焦虑了。


后来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误区,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写成了一本“反时间管理”的书,书名叫《四千周》——“假使能活到80岁,你经历的时间也只是勉强超过4000个星期。”


作者提出了一些观点,很可能颠覆你一贯的认知,比如他认为:


  • 你越高效就越像一个“无底线的蓄水池”,工作只会越来越多。
  • 拖延无法被根治,你应该思考什么事情可以拖延。
  • 把你的时间交出去,和你的亲朋共享,这样你才能幸福。
  • 时间管理是无效的,人生不是只有“快进”键。
  • …………


你以为是要教你破罐子破摔?实际恰恰相反。


《四千周》同样是一本讲述如何充分利用时间的书。


当你放弃了“必须要完成所有的事”的徒劳心态,把肤浅的高效解决方案放在一边,意识到“拖延”“分心”等也存在积极意义,当你接纳了自身的有限性,你开始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选择你想要的活法。


今天的推荐文章就摘自这本新书《四千周》。作者在这一章中用一系列独到观点给你讲讲,如何把“拖延”这个坏习惯变成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


记得到留言区聊聊你的读后感。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拖延者

作者:[英]奥利弗·伯克曼


许多考虑过人类有限性问题的哲学家明确地指出,管理我们有限时间的核心挑战不在于怎样做完所有事(那根本就不可能),而在于怎样明智地决定不做什么,以及怎样坦然不去做这件事。


如美国作家兼教师格雷格·克雷奇所说,我们需要学会更善于拖延。某种程度上的拖延是免不了的:诚然,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想把事情拖到以后再做,等到了人生的终点,可以说你没有做完理论上能完成的任何一件事。


因此问题不在于根治拖延,而在于更明智地选择你要拖延何事,以便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大多数生产力专家提供的方法都是在让我们继续认为有可能做完所有事,反倒催生了我们的时间问题。


或许你听过那个往罐子里装石头的老套寓言?它在史蒂芬·柯维1994年出版的《要事第一》(First Things First)中被首次提出,此后便在生产力圈子里被不断提及。我最熟悉的一个版本是:


有一天,一位老师来到课堂上,带来几块大石头、一些鹅卵石、一袋沙子和一个大玻璃罐。他向学生们提出挑战:能否将所有的大石头、鹅卵石和沙子都装进罐子里?


学生明显没那么聪明,他们尝试先放进鹅卵石或沙子,结果发现放不下大石头。


最终,老师微笑着(带着几分优越感)演示了解决方案:他先是装进了大石头,然后是鹅卵石,接着是沙子,那些更小的沙石刚好卡进了大石头的空隙里。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首先安排时间做最重要的事,就能将其全部完成,并且还有足够时间做其他次要的事。但如果你不按这个顺序处理待办清单,那就永远没时间做那些更重要的事。


故事结束了,不过它是个谎言。


那位自命不凡的老师不够诚实。他在演示中动了手脚,只带了少数几颗大石头进入教室,他知道这些大石头能全都装进罐子。


然而对于今天的时间管理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不擅长优先处理那些大石头,而是大石头实在是太多大多数甚至连罐子边都够不着。


关键问题不是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事,而是有太多事情看起来都挺重要,都可以算是大石头。


这时我们该怎么做?


图/摄图网


“创造性忽略”的艺术


幸好有一些智者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的建议围绕着三大原则展开。


原则一,在时间问题上,先偿付自己。


这句话借用了漫画小说家兼创造力教练杰西卡·阿贝尔的说法,这是她从个人财富管理领域中借鉴来的。这句话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非常管用,因而被奉为圭臬。


若你在领到薪水当天就拨出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储蓄或者投资,或者偿还债务,那你很可能不会觉得少了这笔钱。你会忙起自己的事,买日常生活用品、付水电费,就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笔钱似的(当然,这个做法也有限制:如果你挣的钱刚好只够生活开销,这个计划就行不通)。


但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最后偿付自己”,先去买你需要的东西,心里希望最后会剩下一些钱存起来,那你往往会发现自己最后一分钱都不会剩。这不一定是因为你肆意挥霍,花钱去买了拿铁,享受足部护理,买了新的电子产品。花出去每一笔钱的时候,你可能都感觉特别合理且必要。


问题是我们特别不擅长做长期规划:某件事在现在感觉像是头等大事,但实际上你很难冷静评估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后是否还会觉得它如此重要。于是我们自然会在花钱方面犯错,当钱包空空如也时才悔不当初。


阿贝尔指出,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时间。


你若是为了给最重视的事情腾出时间,优先处理其他占用你时间的要事,心里希望最终会有一些时间剩余,那你会失望的。因此,如果某件事对你确实很重要(比如负责一个创造性的项目,或者经营一段感情,或者从事某项事业),那么保证它能实现的唯一方法是今天就去做一部分,无论这一部分有多小,无论还有多少特别大的石头在呼唤你的关注。


阿贝尔多年来都努力为漫画工作腾出时间,努力“驯服”自己的待办清单,也努力调整时间表,可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她才明白,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反过来索取时间——立刻开始画画,画一到两小时,每天都画,并且接受它带来的后果,包括忽略一些她真心重视的事情。


“如果你不为自己省下一点时间,现在就做,每星期都做,”她说,“你将来也不会有那么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能神奇地做完所有事,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图/摄图网


同样的洞见也体现在两条珍贵的时间管理建议里:用每天工作的第一个小时做最重要的项目;预先排好与自己“开会”的日程来保护自己的时间。你可以在日历上做记号,让这段时间不被其他事情打扰。


从“先偿付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一次性的小窍门就会成为人生哲理,其核心是一则简单的洞见:若你计划用四千个星期的一部分去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那么只要决定了就得开始行动。


原则二,控制手头上工作的数量。


或许我们在对抗时间有限这个事实时,最吸引人的做法就是同时开始好多个项目;这样一来你会感觉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每件事都在取得进展。


——然而到头来往往没有一项工作能有进展,因为每当一个项目变得困难,令人生畏,感到枯燥,你就可以去做另一个。你的确保持了掌控感,不过代价是无法完成任何重要的事。


另一个办法是,为自己在同一时间段内能做的事情设定一个严格的数量上限。


《个人看板》(Personal Kanban)一书就详细讨论了这一策略,作者为管理专家吉姆·本森与托尼安娜·德玛莉娅·巴瑞。


书中建议同一时间的任务数量不要超过三件。


一旦你选定了这些任务,那么所有其他事就都必须排队,直到这三件任务中有一件完成,空出一个位置(也可以在一个项目进行不下去时彻底放弃它来空出一个位置。


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迫使自己对所有事情都有始有终,而是改掉坏习惯,不要总让一大堆只完成了一半的项目搁在那里,越积越多)。


我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做出了这个小小的改变,它的效果却大得惊人。


我再也无法忽略一个事实,即我能处理的工作数量极为有限。因为每当我从待办清单里选出一件新的任务,作为三件进行中的项目之一,就不得不为了专注一件工作而掂量一下其他所有免不了被忽略的工作。


正是因为我被迫以这种方式面对现实——认识到我为了完成一件工作而总是在忽略大多数工作,认识到同时进行所有工作是不可能的——我才获得了一种强大的不受干扰的平静,生产效率也比偏执于生产力时高很多。

另一个令人开心的结果是,我发现自己能轻松分解项目并对其分块管理了。


我之前一直都在理论上赞成这个策略,从未好好践行,现在我凭直觉就能做到:很明显,若我指定“写书”或“搬家”作为进行中的项目之一,它就会在我的工作系统里堵上好几个月,于是我自然会想弄明白下一步该怎么走才好。


图/摄图网


与其尝试完成所有事,我发现接受这个事实更容易:我每天只能做少数几件事。

这样做有了不同的结果:我真的会去做这些事。


原则三,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


有一则来自沃伦·巴菲特的故事——不过这很可能只是传闻。


有一次,这位以头脑精明闻名的投资家被他的私人飞机驾驶员询问如何设定事项的优先级。


如果是我,我很想回答:“专心开飞机就好!”不过故事很显然不是在飞行途中发生的,因为巴菲特给的建议不是这个。


他告诉驾驶员,列出自己人生中最想实现的25件事,将它们按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的顺序排列。巴菲特说,应该安排时间去处理排在前五的事。


而驾驶员接下来听到的内容出乎他的意料。据说巴菲特告诉他,剩下的20件事并不是他一有机会就应该做的次优先级的事。完全不是。事实上,他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极力避免去做这些事,因为这些目标没有重要到形成他人生的核心,却又有足够的诱惑力,让他无法专心做最重要的那几件事。


你不需要完全遵照这个故事,一条一条地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反正我没写),也能理解这背后的道理。


这世上有太多的大石头,其中正是那些只是比较吸引人的石头——比较有趣的工作机会、不温不火的友谊——会让有限的人生惨遭失败。


心灵鸡汤常说,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学会说不。不过正如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所言,人们很容易认为这句话只是要我们鼓起勇气拒绝各种本来就不想做的琐事。她解释说,这事实上“要困难得多。你需要认识到你只有一次人生,要学会拒绝你确实想做的事情”。


三大原则


完美与崩溃


如果说高明的时间管理在于学会恰当地拖延,面对人生有限的真相,并相应地做出选择,那么另一种拖延——那种糟糕的、让我们无法推进重要工作的拖延,往往是由于想避免面对这个真相造成的。


积极的拖延者会接受无法完成所有工作的事实,尽可能明智地确定哪些工作该关注,哪些该忽略。相比之下,糟糕的拖延者会发现自己崩溃了,这恰恰是因为他连直面自己的有限性的想法都不敢有。对这些人来说,拖延是一种情感回避的策略,这种方法可以让他无须承认自己是一个有限的人,尽量不用感受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


常见的情况是,我们担心自己没有天分打造出品质足够好的作品,担心其他人的反应没有我们希望的那么好,担心在某些情况下事情没有朝我们想的方向发展。


哲学家克斯提卡·布拉达坦用一则寓言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来自波斯的建筑师设计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建筑:那是一座令人惊艳的建筑,它耀眼炫目,独具一格,却又具有经典的匀称比例;它气势宏伟,令人惊叹,却又含蓄而不事张扬。所有见过设计图纸的人都想买走它,或是偷走它;著名的建筑工匠都盼望着能接下这工作。


但这位建筑师却将自己锁在书房里,盯着图纸看了三天三夜,然后一把火将它烧了。


他也许是个天才,但他也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想象中的建筑完美无瑕,可一想到它有朝一日成为现实后可能要面对的妥协,他就感到难受。即便最伟大的建筑工匠也无法绝对忠实地再现他的设计,他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创作不经受时间的摧残。


实际建成这座建筑,迈进有限性的世界,意味着要直面所有无法面对的情景。与其屈服于满是限制和不可预知的现实,还不如去怀念那个尽善尽美的幻想。


布拉达坦认为,当我们在拖延某件重要事情时,通常也怀有同样的心态。我们看不到,或者拒绝接受这样的事实:任何将想法变为具体现实的尝试必定没有理想中那般完美,无论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多么成功——因为现实不像幻想,在现实世界,我们没有无限的控制权,也不可能达到完美主义者的标准。我们才华有限,时间有限,对事件和他人行为的控制也有限,这些问题总是会让我们的创作没有那么完美。


虽然乍听起来可能令人沮丧,但它包含的信息却让人如释重负:如果你拖延某事是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做得足够好,那么你大可放心——因为依照你想象中毫无缺陷的标准判断,你绝对没法做得足够好,所以倒不如立刻开始行动。


这种回避有限性的拖延当然不仅限于工作领域,它在感情关系中也是一大问题。拒绝面对有限性的真相,会让人们连续多年陷入一种悲惨的、不确定的关系之中。



有一则具有告诫意味的故事,讲的是史上最糟糕的男友,弗兰兹·卡夫卡。


他最重要的恋情始于布拉格1912 年夏季的一个夜晚。那年二十九岁的他,遇见了从柏林来的菲利斯·鲍尔。她是一位思想独立的女性,二十四岁时就在德国的一家制造公司有了成功的事业。她质朴又有活力,深深吸引了有神经官能症且局促害羞的卡夫卡,他当时被迷得神魂颠倒。


很快,一段恋情开始了。至少,这段恋情以书信往来的形式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这对恋人互通了数百封信件,却只见了几面,而且每次见面显然都让卡夫卡痛苦万分。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几个月后,他终于同意了第二次见面,不过就在见面当天早上,他发电报称他来不了了。之后,他还是来了,不过显得闷闷不乐。


两人最终订婚时,鲍尔的父母举办了庆祝宴。不过卡夫卡在日记里坦言,出席这场宴席让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束手就擒的罪犯”。没过多久,在柏林的一家饭店约会时,卡夫卡就取消了婚约,不过两人还是照常通信。


两年之后,婚约又恢复了,不过只恢复了一阵子:1917年,卡夫卡以肺结核病发作为由,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取消了婚约。


鲍尔后来嫁给了一个银行家,有了两个孩子,还搬到了美国,在那里开了一家成功的针织品公司——她离开的那段关系充满噩梦般无法预测的反悔,实在是太“卡夫卡”了。


卡夫卡和我们一样抱怨着现实的束缚。他对爱情犹豫不决,对其他大部分事情也是如此,因为他渴望过不止一种人生:他要成为受人尊敬的公民,因此他白天一直做着保险理赔调查员的工作;他希望与另一个人在婚姻中拥有亲密关系,意味着要娶鲍尔为妻;然而他也要毫不妥协地献身于写作事业。


卡夫卡的痛苦程度也许到了极致,不过其根本矛盾,与任何人夹在两件事之间的左右为难没什么不同:让他们进退两难的选择或许是工作与家庭,或许是一份白天的工作与一份创作天职,或许是家乡与大城市,或者是任何其他可能的生活冲突。


卡夫卡的应对方式也像我们其他人一样,他尽量不去面对问题。他将自己与鲍尔的恋情局限于书信往来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就能紧紧抓住这样一种可能的人生,既保持着与鲍尔的亲密关系,又不会让感情与自己对工作的狂热形成竞争,就像现实生活里的恋情必然会发生的那样。

卡夫卡和鲍尔 / 1917年


六百多公里外的巴黎,在卡夫卡遇见鲍尔的二十年前,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就在他的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里直击卡夫卡问题的核心。


伯格森写道,我们总是犹豫不决,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底,因为“未来是由我们按照喜好规划的,它在我们眼里同时展现为多种形式,每一种都很吸引人,每一种似乎都有可能实现”。


“未来这个概念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它比未来本身要丰富得多。这就是为何我们发现希望比实际占有更迷人,梦想比现实更具诱惑力。”


而我想说的是,这段话看似令人沮丧,实际上却令人感到解脱。既然现实世界里每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都意味着失去了无数种其他的生活方式,那我们就没有理由拖延或者拒绝做出承诺,还焦虑地希望自己有办法避免这些失去。


失去是注定的。


木已成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宽慰的事啊。


图/摄图网


安定下来


这让我想到一条恋爱建议,实际上,这条建议也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


它是关于“安定”的。


美国理论家罗伯特·古丁就这一话题写了一部专著《论安定》。古丁观察到,我们常将安定的生活和那种极致圆满的生活拿来对比。但这是一个错误,不仅因为安定不可避免,还因为要想活得极致圆满,你就必须安定。


“你必须以一种相对持久的方式安定,沉淀于某个奋斗目标,让你的奋斗可以算得上是奋斗。”他写道。如果不首先“安定”于法律、艺术、政治,并决定放弃其他职业可能带来的报酬,你就无法成为一位特别成功的律师、艺术家、政治家。如果你在各种职业之间跳来跳去,那么你一个也干不好。



同样,一段恋情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除非你愿意,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安定于这段恋情,接受它所有的不完美。也就是说,你得拒绝无数个想象中更好的选择所带来的巨大诱惑。


前文提到的伯格森关于未来的观点(“未来比现在更有吸引力,因为你可以尽情地期盼”),也同样适用于想象中的恋爱伴侣问题。想象中的人可以很容易展现出一系列性格特征,而在现实世界里,这些不可能并存于同一人身上。


例如,进入一段恋爱关系时,你往往会不自觉地希望你的另一半既能带来无尽的安定感,又能带来无限的新鲜与刺激。当事情没有这样发展时,你往往认为问题出在你的伴侣身上,兼具这些品质的可能另有其人,因此应该开始找下一个了。


而事实上,你的这些需求本身就相互矛盾。如果一个人能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鲜刺激,那么一般而言,这些品性会与始终带来安定感的那些品性相互对立。在一个真人身上同时寻找这两样品质,就好像期待你的另一半既身高一米八,又身高一米五一样荒谬。


你不仅应该安定,还应该以一种更难退出的方式安定,比如说结婚、生子。我们费尽心力避免面对有限性,去继续相信不必在两个互斥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很讽刺,当人们以一种不能走回头路的方式最终做出选择时,他们反而因此更觉快乐。我们会尽一切所能避免自绝后路,继续活在不受限制约束的未来幻想中,可一旦断了后路,我们又会为此感到开心。


在一次实验中,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和一位同事让几百名受试者从一堆版画中挑一幅免费带走。


之后他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人被告知,他们可以在一个月内将自己挑的版画换成其他任意一幅画;第二组人被告知,他们做出的决定无法改变。


随后调查显示,后一组人(他们无法改变决定,因此不会被仍可以做出更好选择的想法分心)对自己所选艺术品的欣赏程度要高得多。


要证明这一观点,并不一定需要心理学家。


吉尔伯特的研究反映了一种根植于众多文化传统的洞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婚姻。当夫妻双方同意“同甘共苦”而非大难临头各自飞时,他们便达成了一项协定,这不仅会帮他们渡过难关,还可以让幸福的日子更加令人满意。他们认识到,正因为放弃了其他可能性,他们的选择才变得有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对一直害怕或拖延的事终于采取行动,会让人感到意想不到的平静——终于提交了辞职报告,终于为人父母,终于解决了一个烦人的家庭问题,或者终于成交买房。


当你不再能背转身去,焦虑就会消失,因为现在只有一个行进方向了:向你选择的结果前进。



《四千周》是越忙越要看的一本书:

高质量人生=有效努力+正确的活法-自我消耗


作者奥利弗·伯克曼借鉴古代和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及精神导师的见解,摒弃了现代人对“完成所有事情”的徒劳迷恋,将肤浅的高效解决方案放在一边,向读者介绍了通过接纳时间和自我的有限性构建有意义生活的方法,将我们从无休止的时间传送带上解救出来,摆脱焦虑、分心、缺乏耐心等消极状态,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选择你想要的活法。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s0.pstatp.com/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四千周:2022结束前读完它!不再焦虑好好活在当下;赠人生涂色卡 ¥29 购买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0713pc » 我似乎找到了解决拖延症的办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0713pc,黄冈PC网,关注IT行业技术

电脑技术分享经典软件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